专家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专家视点
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教授接受《632观察》采访,谈“浦东做法向全市推广,一份报告代替一摞证明,提升企业办事效率”
时间:2023-03-07    来源: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

202333日,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接受东方财经电视台《632观察》采访,谈“浦东做法向全市推广,一份报告代替一摞证明,提升企业办事效率”。采访具体内容如下:

今年以来,上海围绕“营商环境6.0版”推出一系列便利化举措。近日,又一项“减证便民”举措推出,有效提升企业办事效率。31日起,上海企业仅需登录信用中国(上海)网站,选择需要证明的时间范围和领域,在线申请便会得到一份由系统自动生成的专用信用报告,列明该企业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有无违法记录的具体情况。据了解,首批可选的证明领域有23个,明年第二批实行后,可选范围会增至41个。

首批涉及的领域包括市场监管、规划资源、生态环境等。为什么是这些领域?您觉得什么类型的企业尤其会从这样的制度中受益?孙元欣教授表示,首批选择23个领域,主要是高频领域,这些领域企业开具无违法行为证明的需求量大,出现频次比较高,改革领域回应了企业的关切。同时,覆盖面也比较大,23个领域占领域总量41个的50%以上。第二批将进一步涉及文化市场、知识产权和民防等领域。可以从新制度中收益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需要提供相关证明的企业,原先开具多个部门一叠证明可能需要1-2个月,由于政府机构调整和历史资料缺失,可能还办不了,现在只需要2天,还有“求证心切”的企业,譬如说,企业需要上市,时间要求紧,企业很着急,需要办的证明繁多、很困难,现在有一份专用信用报告就可以了。二是上海全市的市场主体都能从中收益,因为改革举措有助于提升整体的信用水平。

这有点像我们之前一直关注的一网通办,企业只要跑一次。这“一份报告”的出台,背后是不是也反映出各个政府部门的协同?要实现这样的“一份报告”,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对此,孙元欣教授分析,确实体现了政府部门的协同,如信息共享、政策一致性、行动一致性等。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形成一份专用信用报告,需要有一整套机制、硬件和软件。对市场主体违法记录的认定,有统一的标准,有三个要素:需要本市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部门等作出;客观记载;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认定的违法行为。还有,政府行为一致性,有些部门需要企业提供合规证明,相关部门这些证明取消了,因为“放管服”改革,证明数量减少了,一些政府部门需要证明,相关政府部门不开具,企业为难了。

大家都比较关注这一做法对于企业上市的助力作用,那么在企业面临的其他场景中,这一做法也会发挥作用吗?主要有哪些场景?会发挥哪些作用?孙元欣教授提出,市场主体专用信用报告的应用,主要覆盖三大应用场景:一是金融场景,如企业申请上市、挂牌、再融资、并购重组、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二是商务经营场景,如参与政府采购,参与招投标、产权交易、接受第三方机构评估评审等;三是行政管理场景,如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申请优惠政策、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参与评比表彰等。还有,如“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涵盖15个国家,企业需要获得海关AEO认证等,也需要相关信用报告。


优化营商环境不停步“合规一码通”推出在即。今年71日,上海还将进一步推出市场主体“合规一码通”,届时企业甚至无须打印纸质报告,通过随申办“亮码”,要求提供证明的单位“扫码”就可查看企业专用信用报告,实现企业有无违法记录情况“一码通行”。

71日起上海还将进一步推出市场主体“合规一码通”。这一制度推出之后,又会给市场主体带来哪些便利?孙元欣教授表示,“合规一码通”,是市场主体合规的二维码。在手机“随申办”软件中,将有“合规码”,市场主体有了合规码,可以“一码通行”。具体方式是,市场主体亮码,核查单位扫码,可以查看该市场主体的专用信用报告。这样有三个好处,一是很方便,效率很高,随时可得;二是二维码具有动态特性,可以随时间推移增添新的内容,如同疫情期间的个人健康码,可以动态更新;三是专用信用报告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包括是否有“重大违法”行为,还有企业合规经营的信息。

  我们知道“一份报告代替一摞证明”这项改革,一开始是在浦东新区开始试点的。这项改革为什么会从浦东走出?对此,孙元欣教授提出,202210月,浦东新区率先试点以信用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与上海全市相比,浦东新区改革探索有两个特点:一是时间上提前了5个月,体现了先试先行。二是专用信用报告内容涵盖面大,涉及“行政合规”和“重大违规”两大块内容。“行政合规”与“重大违规”是有区别的,如写作学术论文,引用他人观点,没有引注,这是违规行为,但还没有上升到违法。目前,上海全市改革主要涉及“重大违规”,还没有涵盖“行政合规”这一块内容。市场主体“行政合规”证明比“重大违规”证明范围大,难度高。实际遇到政府部门“不再受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资料不全;发证“依据不足”,因为政府部门职责文件中没有明确列出开具合规证明的表述等。浦东新区瞄准以上难点、痛点,正在率先开展试点,发挥引领区的作用。

未来可以如何让更多营商环境方面的制度创新从浦东走向全市和全国?孙元欣教授表示,市场主体专用信用报告,下一步深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应用范围不仅包括市场主体“重大违法”,还要包括“行政合规”。二是扩大地域应用范围,从浦东新区到上海全市、到长三角地区、到长三角以外的地区,面向全国,逐步实现跨省通办,实现数据共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面向未来,浦东新区可以发挥引领区的作用,问题导向,关注企业“急难痛”点,形成更多更好的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来源:东方财经电视台《632观察》)


 
Copyright 2008上海财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 备案号05052068
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 总机:65904057 E-mail:wxb@mail.shufe.edu.cn 技术支持: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