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专家视点
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教授接受《央视新闻》采访,谈上海城市如何预见未来
时间:2023-02-15    来源: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

   202327日,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接受《央视新闻》采访,谈上海城市如何预见未来。采访具体内容如下:

 身处上海,这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直入云霄,勾画出现代之城的景象;这里每走几步,都可以看见正在建设的工地,城市的嬗变一直面向未来时;机器人在这里的酒店、医院、餐厅随处可见,它们剧透未来之城的模样。

 未来是可以被感知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问世界怎么了。伴随着2023年早春全国各地热气腾腾的行动,取而代之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办。对这个问题,上海有它的解法。

 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周,上海接连发布《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和《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在这一周之内,上海还在吸引人才、长三角一体化等多方面亮出了很多新动作。

 在全国各地都撸起袖子拼经济的时候,上海2023年早春的行动释放了什么信号?这座有强烈未来感的城市,是如何解答我们怎么办这道题的?

 这次,我们尝试用未来这个视角,读懂2023年早春的上海。

下好先手棋

   2023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天,上海就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并印发了《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发布了195条举措。

 这个方案又被称为优化营商环境6.0。上海已经连续六年推出聚焦营商环境改革的方案,在这六年间,相应的改革措施发布了近千条,并一步步主动升级。

 孙元欣教授表示,过去的6个版本都是行动方案,所谓行动,是这一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上海用行动方案这种方式,不搞模模糊糊的大道理,而是扎扎实实往前推。

 不断滚动向前的行动方案背后,是切实的营商环境优化成效。

 在过去的五年间,以上海和北京为样本的中国营商环境在国际的排名,从第78位提升到第31位。也是在2022年底,上海每千人企业数量增加到111.1户,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当老板,并且有近900家外商在上海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那么,为什么2023年新春之后的第一个会要继续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在上海市政府给出的解读里,有这样一句话:

    “坚持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提信心稳预期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

    “先手棋这个词,对熟悉上海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今年的优化营商环境6.0是如何下好先手棋的?孙元欣教授提及了一个目标:对标世界银行正式启动的新评估体系,着重提升监管服务和整体效率。

  “世界银行原先的指标体系叫 Doing Business(营商环境),现在的体系叫 Business Enabling Environment,称为宜商环境。新的指标分析框架里强调的,是监管服务和整体效率。

  在今年的优化营商环境6.0服务一词出现了84次,监管出现29次,效率则出现了4次。

  服务与效率,往大里说,关乎未来中国营商环境的好坏评估,往小里说,就是每个人的感受。在今年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中,可以看到很多个

· 市政公共基础设施报装方面,有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站服务、一窗咨询;

· 劳动就业方面,有企业员工录用一件事和就业参保登记一体化改革;

· 跨境贸易方面,有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特色服务;

· 纳税方面,有集中部署+智能应答+全程互动+送问办询评一体化征纳互动服务模式;

· 政策服务方面,有一网通办”……

 简简单单的背后,是一心为民、刀刃向内的改革。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提出,要用好数字化手段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提升。加快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场景应用,构建线上线下全面融合的服务体系。

 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路。看似朴实的小事,被上海当成了一件大事来办。上海2023年初的布局中,没有暴风骤雨,只有润物无声,没有一蹴而就,只有久久为功。

 所谓先手棋,就是面向未来,心向人民,在一件又一件小事的提前落实中,看到未来已来

未来的点和面

 我们还可以从上海开年的哪些行动中看见未来?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向孙元欣教授和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得到了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答案。

 孙元欣教授的关键词是重点上海面向未来重点布局了五个区域——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这五个区域分别有不同的任务,有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探索。

 董希淼教授的关键词则是联动今年特别突出长三角营商环境的联动认同,包括共享统一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等等。不光有利于上海本身营商环境建设,对带动整个长三角一体化都有益处。

 面向未来,怎么理解他们看重的重点联动?又怎么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先将视线聚焦上海的几个重点区域。千帆竞发的海面上,上海打造的这些区域就像一艘艘灵活而迅速的快艇,先行向未知探索。

 今年是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10周年,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4周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2周年……春节假期后上海发布的《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和《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中,都提及了重点区域领跑。

 这些年轻的区域承担着提前探索未来的重任:临港新片区的重点是不断丰富拓展特殊经济功能的实践内涵,形成整体性、联动性、综合性的开放新优势;张江科学城则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打造创新核爆点;虹桥国际商务区的着力点在于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则要发挥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

 阮红正是浦东张江一家科技企业的董事长,他表示,浦东张江已经持续多年科创中心建设,这里通过不断地打破传统制约,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创新高地,很多科创企业都在这里落户,在这里好像就可以看见未来。

 当被问及企业怎么做到为未来提前布局,阮红正提到了一个词合作企业对未来的布局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有合作思维。现在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我们始终要与产业链的上下游携手。

 这与上海未来的布局异曲同工。示范引领并不是一枝独秀,如果将视野放到更大,可以看到一盘更大的棋。合作与协同,正是下好未来这盘棋的关键。

 在2017年上海发布的《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中,长三角一词出现了1次。在上海优化营商环境5.0版本中,这个词出现了4次,而在今年的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方案中,长三角这个词出现了10次。

 从点到面的协同,在越来越重要,也在越来越迫切。只有更大范围的协同,才是未来。

 同为张江企业家的林锐也看到了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效益:随着发展,我们会把上海作为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同时也会适时地在周边地区寻找适合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地方。今年上海的政策,把长三角一体化的框架做了很多的细化,包括企业如何在上海以外的长三角城市落地、落地的税收政策等都做了指导。

 更大范围的协同正在从未来走向现实。春节假期后第二天,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沪苏浙两省一市大数据管理部门、青吴嘉两区一县政府共同举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智慧大脑(一期)上线运行仪式,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初步建成,推动跨省域公共数据共享共用。

 更前置的政策协同,更前置的信息流通,都在让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一步步变成实景图,也在让城市和更多人的未来照进现实。

 突出重点,连点成面,上海正在让未来已来

城市基因+思维方式+人才

 为什么上海能够看见未来?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两位学者、两位企业家和一位科幻作者,我们得到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城市基因。孙元欣教授表示,对上海来说,做先行者是国家战略需求,是中央对上海工作的信任。上海本身有先行者的城市基因和综合条件,老百姓有兴趣,市场需求也很丰富。

 董希淼教授则从不同的侧面对基因给出了解释:市场化的积累、法治化的环境和国际化的氛围是推动上海走在前面的重要因素。

 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探索区域一体化的龙头,再到依靠科技引领抢占新赛道,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之下,上海一直以从未来看现在的视角,考虑如何谋篇布局,先行者的基因植入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肌理中。

 但是,仅靠先天基因并不能真正走向未来,长期在上海生活的科幻作者陈楸帆提到了另一个关键词思维方式是否以未来而非过去为导向去做决定,是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接下来几年,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科技将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如果不能由未来反观现在去考虑当下,就会被时代的浪潮给抛下。

 新的一年,上海正抢抓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条主要新赛道,让重大项目起来、经济发展起来。春节假期后第一周,我们就看到:

· 静安区召开2023年投资促进大会上,与16家重点项目企业进行集中签约;

· 宝山区打造开工一件事主题套餐式集成审批服务,吸引明日之星

· 杨浦区深化星火燎原计划,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早期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

  这座城市要勇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这是在上海常被提及的一句话,也是被上海创新引领的行为不断践行的一句话。

 前瞻未来决定当下,把握时局敢为人先,这是上海的思维方式,但还不是全部。当我们问及看见未来的关键,陈楸帆提及了第三个关键词:人。

 这个关键词与孙元欣教授提及的未来关键是人才不谋而合:科技创新里有01的科技创新,还有1M的科技创新。01的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上海特别注重这种具有未来开拓能力的人才。

 新年伊始,我们看到浦东新区发布的“1+1+N”人才政策体系,浦东这个先行者,有了加快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的新定位。其中的明珠计划,是要面向全球遴选并支持10名以上明珠高峰人才300名以上明珠领军人才600名以上明珠菁英人才1000名以上明珠工程师

 在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行动上,上海再次抢先迈出一步。电影《流浪地球》里一直重复一句台词: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而没有人才的未来同样难以抵达。

 城市基因+思维方式+人才,从这里出发,我们看到了上海抢先布局、预见未来的思维力量,领略了上海勇立潮头、眺望未来的矫健身影。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023年早春,我们又一次在黄浦江边,看见了未来。未来可期,紧锣密鼓推进的施工图正加速转化成实景画

(来源:《央视新闻》)


 
Copyright 2008上海财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 备案号05052068
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 总机:65904057 E-mail:wxb@mail.shufe.edu.cn 技术支持: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