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3日,协同创新中心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劳帼龄副教授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谈推动“上海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上海这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到203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上海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这是上海的目标。该如何实现?
推进标准化,正成为人工智能(AI)上海高地建设的新亮点。
根据上海市经信委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制定的《关于推进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上海将支持上海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上海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助力“中国标准”国际贡献力与应用水平提升。同时,上海将组建相关委员会,希望通过打造人工智能的“上海标准”,全面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
目标:十年内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指导意见》,到2023年,将基本建成具有上海特色、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人工智能标准化各项工作全面实施,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经济、生活、治理领域数字化转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化发展高地;到203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劳帼龄副教授表示,标准是规矩和准则,是质量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谁把住了标准,谁也就把住了产业,把住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是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以标准化抢占产业高地的重要举措。
劳帼龄副教授进一步表示,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一业带百业”,对上海而言,当前的重点工作应围绕“AI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展开。从《推进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推进上海生活数字化转型构建高品质数字生活行动方案(2021-2023)》《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几份重要的文件,特意选择在7月10日下午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发布,就可见一斑。
推进:人工智能“上海标准”这样打造
人工智能“上海标准”该如何打造?《指导意见》从统筹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研制两大方面提出若干针对性举措。《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支持在沪单位积极申请“上海标准”标识,打响人工智能“上海品牌”。重点领域标准研制上,聚焦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核心产业、行业应用等四大标准。其中,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是《指导意见》关注的重点。
劳帼龄副教授指出,《指导意见》尤其重视“行业应用标准”,提出要组织开展面向数字经济、数字治理以及数字生活领域特定环节、重点场景的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
劳帼龄副教授进一步表示,这意味着,上海将借助标准化制定工作的推进,利用标准这一技术性制度工具,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高地建设的双赢。同时,通过“上海实践”奠定标准,提升人工智能标准领域的上海话语权,进而成为“中国标准”“国际标准”。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