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海电视台东方财经浦东频道《聚焦自贸区》节目邀请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教授,分享对于自贸试验区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制的观点。
今年的双十一如期而至,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双十一已成为消费者们的购物狂欢节。给力的折扣、丰富的境内外商品,都让消费者们宁肯下个月吃土,也要在双十一尽情地“买买买”。为保证消费者权益,让我们购物体验变得又快又好,自贸试验区又做了哪些努力?
审批流程长,行业发展遇难题
2017年3月1日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对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实行“审批改备案”试点。
以一只口红为例,原先这支口红第一次进口到内地,首先要进行样品检测,接着把做好的申报材料提交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行审批,拿到许可批件后,才可以在海关办理通关手续,进入内地贴上中文标签,再运送到专柜,到达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审批往往耗费很长时间。
在新的备案制模式下,企业完成样品检测后,可以直接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备案信息管理系统”上备案电子版资料。产品备案成功后,企业持该系统生成的备案凭证,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进口相关手续,并从浦东新区口岸进口相应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备案凭证只需要短短五天。
转变监管模式,新政带来新机遇
彩妆的消费者通常有着追赶时尚潮流的需求,新一季的流行色、季节或者节日限定的产品都会成为他们追捧的对象,这就对产品进口的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审批转为备案,这样一个转变,让消费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到最新的潮流彩妆。而这个转变的背后,实际上是监管模式的创新和改变。
协同创新中心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教授认为,“非特”化妆品的呈现是这个特殊领域当中一种监管的创新,同时它的背后也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如果再进一步来看的话,制度和监管的创新背后实际上是信息系统的支持。大家都会认为是,似乎是政策放松了,但在我看来,表面上的“松”,实际上并没有“放松”,它只不过在时点上做了小小的变动。
在“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制”试点下,企业进口的产品会在进口后三个月内完成各项检测。相当于把原先“审批”这个环节里该做的事情从进口前移到进口后。也许,消费者心中会因此产生一个疑问,产品都完成进口,开始销售了才做检测,第一批产品的品质有保障吗?对此,劳帼龄教授表示,消费者不用担心自己成为试验第一批化妆品质量的“小白鼠”。首先,这不是企业刚研发出来的新品,它已在其他地区市场上市,不存在拿大陆市场做试验一说。另外,我更愿意相信,如果企业认为自贸试验区的备案制能让其放松对产品品质的追求,那么它是以牺牲13亿中国人口市场为代价的。
自去年跨境电商“四八新政”以来,跨境电商的商品备案问题也一直是业内讨论的热点话题。跨境电商的优势就在于“速度快”、“品类多”。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审批,显然会拖慢跨境电商的速度。但是,如果把没有审批和备案的商品直接拿来卖,消费者的权益又很难得到保障,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制”的出现,或许可以成为跨境电商实现产品备案的一个出口。
对此,劳帼龄教授表示,备案化妆品,针对每个品类都有其一套追溯的号码和系统。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通过这样一种制度的变革,跨境电商的监管“闯出了一条新路”。
其实不论是对一般贸易还是对跨境电商,“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制”的实施,都使得行业的发展更加规范、监管更加高效、消费者的权益能够更有保障。目前,备案制的试点范围还限定在浦东,产品的类型也规定在“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这个范围里。到2018年试点期满后,相信这个政策能够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
“将来或许从‘非特’化妆品开始,它还有机会拓展到其他商品上去的。在这种情形下,意味着商品的品类,甚至将来试点的区域都有机会去扩大,这也是这几年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让大家看到的成果”劳帼龄教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