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我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这是在全国制造业已基本开放以及自贸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清零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
今年前8个月,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99.5亿元,同比增长6.8%。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9.7%,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39.7%、25.6%。
2023年10月25日,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教授接受东方财经频道《632观察》采访,谈“自贸区试点经验升级为全国做法,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以下为具体采访内容:
632观察:孙教授,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提出取消相关限制?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为什么取消的是制造业?
孙元欣: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时点,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要总结过去,开创未来。
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我国宣布扩大开放八项任务,其中第二项任务是“支持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含“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制造业对外资开放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一项具体措施。对外商投资准入的进一步放开,释放的信号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二是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实现现代化。
632观察:在没有这个政策推出前,我国制造业形式是什么样的?
孙元欣: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从2013至今,我国共发布外资负面清单有8个版本,2013年版制造业对外资限制禁止有63条,占总量190条的33%。到了2021年,自贸试验区版外资负面清单共27条,已经完全开放。
制造业高水平开放,促进了促进了外商投资。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增长很快,今年前8个月,制造业吸引外资同比增长6.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9.7%,总体态势是好的。
632观察:目前,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实现了制造业“清零”。如今,这一开放举措扩展到了全国。作为长期关注自贸区发展的专家,您觉得自贸区的试点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孙元欣: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在外资准入方面,自贸试验区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先行开放,率先争取开放领域外资项目落地,在开放过程中,关注外资企业需求,关注政策综合配套,是否存在“大门开、小门关”的现象,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案例,为全国提供借鉴。二是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开放,同时发出了全国范围下一步开放的信号,有利于形成开放、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632观察:外资准入限制取消之后,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土制造业准备好了吗?
孙元欣:制造业开放带来的影响一是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投资的多元化,中资和外资,外资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资金,如欧美、日本、韩国等;二是有利于促进行业竞争。有一个“鲇鱼”效应,提高了行业活跃度。国际经验表明,国内行业竞争激烈的领域,该行业有更高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这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我国制造业全面开放,有充分准备和信心,风险总体可控。前期在自贸试验区开展了很好的试验,全国有21个省市有自贸试验区,共有67个片区,前期试验是很充分的。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行业标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外商投资法已经实施三年了。需要说明的是,制造业领域对外资全面开放后,外资如果需要进入特定业务领域,根据内外资一致的原则,还需要获得相应的行政许可。我国已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如采用告知承诺制,方便企业获得相应的行政许可。前段时间,上海发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高地,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区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制造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221亿元,占浦东工业总量的49.3%。到2025年,浦东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20亿元,形成20+高经济密度的特色产业园区。
632观察:刚才短片中也提到了浦东在制造业方面的一些数据。您觉得浦东在发展制造业方面有哪些特色?作为第一个自贸区,浦东的自贸区优势如何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孙元欣:浦东新区在发展制造业方面有许多优势。浦东新区是“五个中心”重要承载地,具有联动优势;浦东全域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有许多制度和政策优势;有产业优势,浦东新区的跨国总司总部有400多家,占全市的47%;还有较多土地资源等。上海自贸试验区四个片区和临港新片区近50%土地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自贸试验区可以在金融支持、税收政策、跨境研发、国际人才流动、营商环境等方面,更好地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早在2017年,浦东新区率先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设六大硬核产业,即集成电路、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慧汽车、数据港等,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和世界级产业集群。
632观察:此前上海发布的制造业行动方案中,特别提到了“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这两者在融合方面有哪些可能性?有没有一些好的案例?
孙元欣:先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热点领域有金融服务、电信服务、专业服务、数据跨境有序流动等,还有“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有许多形式,如全球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共享生产平台、总集成承包等。工业互联网是专门应用于制造业的互联网,便于生产协调。共享生产平台,是指不同企业的生产调度、精准配合,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数字化转型和数字赋能。有一个例子,中国商用上海飞机制造公司与圆通速递的协同发展。双方共同设立合资公司“翔运国际”。翔运国际在物流规划、应急运输、仓储配套等方面,为飞机制造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以及全球供应链服务保障。
632观察:此前上海发布的制造业行动方案中,特别提到了“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这两者在融合方面有哪些可能性?有没有一些好的案例?
孙元欣: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有许多形式,如全球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共享生产平台、总集成承包等。工业互联网是专门应用于制造业的互联网,便于生产协调。共享生产平台,是指不同企业的生产调度、精准配合,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数字化转型和数字赋能。有一个例子,中国商用上海飞机制造公司与圆通速递的协同发展。双方共同设立合资公司“翔运国际”。翔运国际在物流规划、应急运输、仓储配套等方面,为飞机制造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以及全球供应链服务保障。
(来源:东方财经《632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