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贸易
贸易
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接受《632观察》采访,谈“上海自贸区十周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时间:2023-10-24    来源:632

2023年9月20日,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接受东方财经电视台《632观察》关于上海自贸区十周年的专题采访,本期主题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设企业实现倍增”。

近日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白皮书》显示,作为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是同一区域挂牌前20年的2.35倍。相关调查问卷显示,八成以上企业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改善或较大程度上改善了营商环境;九成以上企业认为,十年来区内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十年来,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于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推动全国整体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以下为具体采访内容:

632观察:上海自贸区迎来十周年,您见证了上海自贸区的成长。首先想问一下,十年前,上海自贸区成立的时候,您在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瞬间?

孙元欣: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的时候,我们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2013年4月下旬,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前约5个月,我们接到了相关研究任务。我研究的专题是“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含国际借鉴和国际比较、负面清单范式、法理依据,产业分类方法等。 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自贸区研究院,以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印象深刻的瞬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那一刻,有两块牌子,一块是金色的铜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还有一块是高高的牌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自揭牌那一刻,展开了崭新的篇章。

632观察:在营商环境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孙教授,您认为在这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哪些改革?可以给企业在时间和成本上带来哪些红利?

孙元欣: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的改革有企业登记注册、“一业一证”、获得信贷、跨境贸易、纳税、企业财产登记、企业注销等。改革前后有很大变化。改革之前,企业登记注册获得营业执照,需要12个工作程序,30个工作日。改革内容是“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单一窗口”受理、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缩短办理时间等。改革之后,只需要2-3天,或者更快。围绕企业注销,原先需要3个多月,现在最快仅需11个工作日,企业就可完成从发布简易注销公告到拿到注销登记。围绕开办一家便利店,原先需要办理多张单项许可证,通过“一业一证”改革,现在改为办理一张综合行政许可证,办理时间从法定时间95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632观察:包括刚才提到“证照分离”等在内,不少从上海自贸试验区起步的营商环境优化举措,已经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些复制推广的改革是否有其共性?

孙元欣:在投资管理体制方面,改革内容十分丰富。有企业信息公示制、外资负面清单、“证照分离”改革、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共享、“一网通办”、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境外投资改革、外商投资法立法等等。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取得很好成效,这些改革具有“共性”特征。通过系列改革,降低了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包括主体准入和经营准入,为企业提供了方便。通过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激发了市场活力,有一大批新设企业成立。在“证照分离”改革方面,有一个例子,企业“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原先需要行政许可审批,时间2到3个月,改革后,采用“备案制”,只需要5个工作日,加快了国际最新化妆品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市场供应,满足了居民消费需求。作为优化外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负面清单制度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始发。十年来,历经7次瘦身,从190项减到今天的27项,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汽车整车制造、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旅游服务、增值电信、检测认证、信用评级等60个开放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开放枢纽门户。

632观察:外资的负面清单制度,是自贸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另一大举措。短片中提到,负面清单从190项减到今天的27项。孙教授,您觉得这是如何做到的?清单“瘦身”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样的?

孙元欣:外资负面清单“瘦身”的路径和逻辑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扩大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自贸试验区建设10年来,外资负面清单有8个版本,现在限制禁止条款不到原先1/6。最新版负面清单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美国要短,美国外资负面清单限制禁止条款约有40条。二是开放步骤是基本放开制造业,有序开放服务业。目前,在自贸试验区,制造业对外资已经完全开放了,此外,还有5个产业,如金融、批发零售、房地产业、居民服务等、也已经完全开放了。三是在提高法治水平。我国“外商投资法”已经立法,国务院颁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各级地方政府还有配套的外商投资鼓励政策,体现了我国鼓励和促进外商投资的政策,体现了开放度、透明度和可预期。

632观察:中国已经正式申请加入CPTPP,也就是“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是否也给自贸区优化外资外企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契机,同时也要面临新的挑战?

孙元欣: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入CPTPP就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主要挑战有两个方面:一是总体全面对接。我国对CPTPP2300多个条款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和评估,梳理中国加入CPTPP需要进行的改革措施和需要修改的法律法规。二是基层创新实践。目前,已经在一些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对照CPTPP高标准义务,进行先行试点、试验,条件成熟以后,还会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近期,国务院发布文件,有六个方面33条。主要内容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重点是金融领域),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完善风险防控制度,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海南等地先行试验。

632观察:世界银行的评估体系,一直是我们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参考。而这些年来,我国的在世行体系中的排名不断提升。如今世行推出了新评估体系,两位觉得通过这一契机,自贸区的营商环境还可以如何进一步优化?

孙元欣:近期,世界银行提出了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BEE),又称为宜商环境评估体系。这是一个新情况和新契机,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估有三个新变化:第一,增添优化营商环境新指标和新领域。如促进市场竞争、数字化技术、环境保护,还有电子政务、在线服务、环境许可证和绿色税收等。第二,更加注重企业服务、开展跨前服务,“原先是你上门我给你办。”“现在要跨前一步,为你代办、帮办”。比如,政府部门建立代办帮办制度,拓展线上帮办服务。全面推行网格化企业服务模式。在高效监管方面,尽量减少对市场主体不必要干扰,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开展风险预警和非现场监管。第三,提高营商环境的信息准确性,更加注重市场主体的真实感受,更加关注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来源:632观察)


 
Copyright 2008上海财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 备案号05052068
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 总机:65904057 E-mail:wxb@mail.shufe.edu.cn 技术支持: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